“不,我不要!”
听到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?
宝宝,早上喝粥好吗? “我不要!”
宝宝,今天穿长裤好吗? “我不要!”
宝宝,去收拾下你的玩具好吗? “我不要!”
最近总能听到张小凡跟我抱怨,孩子是不是叛逆期提前了?我们也很迷茫,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总是喜欢说,“不,我不要!”
于是我两吭哧吭哧地跑去问了她的老师,老师听完哈哈大笑。
她说,孩子开始学会拒绝,就证明孩子成长到另外一个层级了啊,他们不再是刚学步那时的小朋友了,他们开始渐渐变得独立,有自己的思考了,这是好事!
好事归好事,但如果孩子停留在拒绝的层面上,长久之后,不仅会让孩子的思考受到局限,表达也难以提升。
身为家长,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过渡这个层级,我们需要做的有三件事。
第一,了解孩子说“不”背后的原因;
第二,引导孩子走出“我不要”;
第三,让孩子真正去思考和尝试去表达,自己想要的是什么。
孩子说“不”是想争夺你的注意和宠爱!张小凡就说了他们家的例子。
有几次在饭桌上吃饭,孩子突然间说不想吃饭,爷爷奶奶就变得很着急,怕孩子饿着肚子了,开始轮流变着法哄着孩子。
奶奶会说,“我喂你吃饭,好不好。”。
爷爷就说,“是不是饭菜不合胃口呀,明天买喜欢吃的好不好。”
久而久之,孩子越来越习惯和喜欢用“我不要”来博取大家的关注和宠爱。因为只要自己闹下小别扭,家人就会关心自己呀。
于是,当他意识到孩子这个行为的时候,联合家人给孩子设了一个局:
以后孩子每次说,“不,我不要吃饭”的时候,大家都不要理会她。
爸爸作为代表,告诉孩子:“好,那你就不要吃饭了,回房间玩吧。”
(父母此时真的要狠狠心,孩子饿一顿是不会有多大问题的。)
时间长了之后,孩子意识到这个方法没有用,就自然大幅度降低了说“不”的可能性。
淡化自己的情绪,是引导孩子走出“我不要”最好的过渡,只有淡化了自己的情绪,孩子才能真正意识到,一味地拒绝,并不能够改变任何事情。只有学着表达拒绝的原因,才能让父母了解你和关心你。
当然,为了鼓励孩子走出“我不要”的过程,他还特地在家庭里建立一张规则表。上面详细罗列了孩子每天必须要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:
听到闹钟声后独立起床;
自觉早晚刷牙;
独立换衣服;
独立吃饭;
独立洗澡;
独立写作业;
看到长辈要自觉问好;
得到帮助要自觉道谢;
孩子每完成上面一项,就会获得一张贴纸。每个月进行评估,如果孩子这个月所有项目都能达标获得贴纸,就可以得到一份自己想要的礼物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发现,他的孩子自理能力越来越好的原因。
有时候孩子说“不”只是在模仿你。首先要检查下我们自己,是否在生活中也经常说出拒绝的话。
宝宝说,“妈妈我想吃冰激凌了。”
很多妈妈马上反应过来说,“不行,都快吃晚饭了,不能吃冰激凌。”
回到饭桌孩子就会模仿妈妈,拒绝吃饭。妈妈都可以拒绝我吃冰激凌,我为什么不能拒绝吃饭呢?
所以当孩子提出要求时,我们要先冷静下来,尽量避开这个说“不”的雷区。
当宝宝想吃冰激凌的时候,我们绕开它,不回答这个问题,而是跟孩子说,“冰激凌会让我们变胖,变得不美怎么办?”或者说,“今天的晚餐有好吃的鸡翅,晚餐过后我们还要吃水果,是不是很棒!”
孩子说“不”只是觉得很好玩,于是我们要降低给孩子说“不”的机会。最常用到的就是在生活中给孩子两个以上的选择题而不是“判断题”。比如说:
“宝宝,我们吃早餐好吗?”改为“宝宝,今天早上我们是吃肠粉呢还是喝粥呢?”
“宝宝,今天穿长裤好吗?”改为“宝宝,今天是想穿牛仔裤还是运动裤呢?”
当你给孩子选择题的时候,孩子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这两个选择的画面,去思考自己更想要哪一个。而这种方法更有助于降低孩子说“不”的可能性。
身为家长,我们每天可能要接受孩子无数个“我不要”,说真,有时还挺心烦无奈的。可就算再多的心烦无奈,面对熊孩子,我们依然需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。选对方法,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们成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