陌生人向你借100万,你会借吗?
大多数人应该不会吧。
但是他让孩子求你,要借钱。
你是不是会有点难为情,犹豫,会问孩子原因?
我记得有一年去爬梧桐山,下山的时候遇到有个小孩正在卖水果。
烈日的余温还在赤烤着大地,发烫的地面让人恨不得赶紧逃离,可这个小孩却没穿鞋子,孤零零地站在水果摊前照看。
不知道是不是动了恻隐之心,莫名之中有一股很心疼这个孩子,我走过去跟他买了水果。
可是突然间,他的妈妈跑过来,朝着小孩使了使眼色。
小孩好像意会到什么,跑到我旁边,扯着我的衣角,泪眼汪汪地对我说,“阿姨,能不能给我点钱,我爸爸生病了。”
顿时我懵了。
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,面对一个小孩哀求的乞讨,很难做到推开小孩的手,跟他说,“对不起,好好照顾你爸爸。”
然后独自走开。
因为我害怕这种残忍地拒绝会伤害到小朋友,让他觉得为什么大人的世界,那么冷酷无情。
可是我又没办法给你提供帮助。
因为我只是你的一个消费者,你不是我的亲戚朋友,也不是我的公司同事,跟我也不熟悉。我甚至都不知道这件事的真伪。
这件事一直停留在我心里很久,对我影响特别大。
以至于后来每当我看见有小孩子守着摊位的时候,有小孩子在街边卖花的时候,我都会选择绕道走,选择装作没看见,因为我害怕再次遇到让自己很难为情的情境。
是我变得狠心了吗?
是。
因为我们向别人发出的善心和好意是有限的,一而再,再而三的被索取,就是在消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真心。
最终导致该帮的人没有真正地受到帮助,却铸就了有些过度索取的人贪婪成性。
还记得罗一笑事件吗?
拥有三套房的爸爸不肯卖房救女儿,策划一场又一场的事件营销,就是为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捐款。
这些事件的背后,每一件都让我们深深感到寒心。
别利用孩子过度求助,因为最终伤害的不仅是你自己,还有孩子。
如果罗一笑还在世上的话,当她知道爸爸的所作所为,当她周遭的人都在小声议论着她爸爸的时候,孩子会怎么想?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也许陌生孩子的求助,我们会拒绝。
让我们难以拒绝,甚至感到很难为情的,往往都是那些熟悉的人提出的不礼貌的求助。
朋友程程的女儿过生日,举办一个生日会,邀请班上几个要好的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共同参加。
大家都很开心举办这个生日会,可有一件事却让她开心不起来。
女儿的同学喜欢上家里的绘本,而程程一直教导女儿要学会分享,自然告诉孩子,如果你把书看完了,可以送给他或者借给他。
可是这个小孩子并没有就此停止,反而撒开了,上千元的模型装进自己的小书包,程程给孩子新买的玩具跑车也被顺手牵羊。
甚至还向她提出能不能带走更多玩具。
朋友说,最后她没有答应这个请求。
因为她想让孩子意识到,求助需要一个度,即使能满足得了你今天所有的愿望,那明天呢?后天呢?
是否还会提出更多更大的愿望?
最重要的是,她想教育自己的孩子:
你可以跟别人提出帮助,但是要学会掌握一个度,请求过度的帮助就会变成一种欲望。
当这种欲望超越底线的时候,甚至有可能会引发犯罪,那才是最可怕的。
那什么是过度的求助?
蔡康永老师讲的一段话特别好:人与人之间有恰当的人际关系,我们不是我们自己,我们是社会关系的总和,一旦超过了那个关系,就是在给别人添麻烦。
换句话来说,能自己解决的都不要轻易地去麻烦别人。
需要帮忙的要考虑到他跟你的关系,不要提出过度的,让人难为情的求助。
小孩子不懂得寻求帮助的界限在哪里,这个就需要大人去引导。
当孩子去不太熟悉的人家做客的时候,他端起一个水杯,告诉妈妈,“这个水杯很好看,我想要可以吗?”
妈妈不应该回应说,“你问问阿姨能不能送给你。”
而是应该教会他说,“问问阿姨,在哪里买的水杯,妈妈陪你去买。”
这就是人际交往的界线。
破坏这条界线的人,可能因为没有意识到,也可能因为想贪小便宜,但最重要的是,因为没有把别人放在心上。这导致的后果,不仅让提供帮助的人感到尴尬和为难,还有可能会让自己被贴上标签:教养不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