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高孩子的眼界,可以这样做!


朋友带孩子来幼儿园参观,我们在交谈言语间,对孩子的认识和言谈赞不绝口,不到六岁年纪的她,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和认知远超乎同龄孩子的眼界。

我们聊到传统文化教育,聊到24节气,恰逢今天是24节气当中的芒种。

孩子听到这个话题,顺口接话说,“芒种芒种,先收后种,连收带种,农民伯伯在这个节气最辛苦,要赶快收麦,还要播种”。

我们万分惊诧,问孩子:“你了解24节气吗?”

孩子带着一丝谦虚的羞涩,点了点头。开始聊起自己对24节气的认知。

芒种分三侯,螳螂生,鹏始鸣,反舌无声。

螳螂开始生出自己的小宝宝小螳螂;凶凶的伯劳鸟开始鸣叫起来;喜欢学着其他鸟叫声的反舌鸟却不再鸣叫了,可惜我只在图片上看到过它们,真希望有一天能真正认识到它们。

我很惊讶,问孩子:“宝宝,这些你都是从哪里学来的?”

孩子的妈妈说:“每天晚上,爸爸都会跟孩子讲,24节气当中每个节气都是什么意思,从农作生产聊到天气变化,从各地区的风俗习惯聊到南北文化,从学唱节气歌到节气童谣。

孩子很好奇,她会不停地问,那螳螂长什么样子呢?芒种打泥巴仗好玩吗?

为了让孩子真正地认识到螳螂,我们还特地驱车去找草丛、灌木丛,寻找螳螂的踪影。

有时候爸爸捕捉到一只小螳螂,孩子就会在一旁,安安静静,仔细地观察了很久很久,然后才舍得放生。

慢慢地,孩子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眼界,也更能包容了,包括对我国南北文化的认识,对万事万物的理解,对各地区的思考和感悟都会上升到一个层级,思想胸怀都更开阔了!”

孩子妈妈在说的时候,满满的自豪感溢于言表。

是啊,优秀的教育本该如此。



24节气,是我国的国粹文化。

是我们的先辈们用双眼去观察太阳的运行,用双腿去丈量方寸土壤,用每寸肌肤去亲自感知周遭的变化,天气冷暖、虫害出没、庄稼播种与收成。

2016年,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,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;

而在国际气象界,二十四节气则被誉为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”;

2017年5月5日,“二十四节气”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;

24节气的申遗成功,每个炎黄子孙都会为之自豪而振奋,因为无论是在国际社会地位上,还是在国家层面上,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!


而今天,我们带着24节气走进幼儿园。认识一年中的时令、气候、物候。

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种暑相连,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

24节气是多么美好的自然教科书,孩子们将认识到:

惊蛰时期,万物开始争宠,喧闹斗艳,待到桃花盛开时,漫山遍野尽显无限春光,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;黄莺开始啼叫了,燕子迁徙北方,就连鹰都变得如同斑鸠一样的温柔。



芒种时期,螳螂逐渐破壳生出上一年深秋产卵的小螳螂们;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,开始鸣叫;能够学习其他鸟叫的反舌鸟,却反而停止了鸣叫。



大寒时期,鹰隼之类的征鸟,正处在捕食能力非常强的时期,它们经常盘旋在空中到处寻找食物,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。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,并且越结越厚实。


 

同时孩子们还将了解到各地风俗民情:

立春时期,民间艺人会制作小泥牛,意为送春牛;乡宁等地习惯用手绢制作小娃娃,名为春娃,专门佩戴在孩童身上;当地官府还会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或迎春的帖子,意在提醒人们:一年之计在于春,要抓紧务农,莫误大好春光。



清明时期,梧桐、乌镇、崇福、洲泉等地都会举办蚕花会,孩子们将会了解到有迎蚕神、摇快船、闹台阁、拜香凳、打拳、龙灯、翘高竿、唱戏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;


冬至时期,我国北方普遍吃饺子,用以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冬至舍药,潮汕地区会吃汤圆,意为团圆;还有东南麻糍、台州擂圆、合肥南瓜饼、宁波番薯汤果、滕州羊肉汤、江南米饭、苏州酿酒,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过节特色;


南北文化的思想交流碰撞,万事万物的悲欢离合,天气变幻,耕种劳作循序渐进,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

《孟子》中有这么一句话:孔子登东山而小鲁,登泰山而小天下。

这句话说的是: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,整个鲁国尽收眼底;孔子登上泰山,天地一览无余。

固步自封,格局和眼界终将停留在自己所看到的的、所听到的世界;

登高望远,才明白人如沧海一粟,遥看天地,浩瀚世界、广阔无垠。

从小让孩子们学习先辈们的智慧经典,慢慢开阔孩子们的眼界,把智慧的根悄悄地种在他们心里,内化成为自我的价值。

这样的孩子,一定很优秀!